更名功成再上层楼 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又启新篇
发布时间:2020-07-01   作者:系统管理员  

          新校名揭牌

          省市区校四方领导共同为佛山校区工程项目培土奠基

随着红绸揭下,“广东财经大学”六个金色大字首次亮相。2013年9月10日,时任广东省副省长陈云贤在揭牌仪式上寄语学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更上一层楼”。2013年6月19日,教育部发函正式批准学校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期冀我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广东的经济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更名之路画上圆满句号,几代广财人的夙愿终得实现。这是载入学校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跨越,揭开了学校建设发展的新篇章。

深切厚望,铭记于心。自2012年广东商学院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各项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已基本实现,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更名大学、四方共建佛山校区、获批广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入选广东省“冲补强”特色高校提升计划建设学校,4个一级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新增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获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八年栉风沐雨,八载春华秋实。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广东财经大学跨越式发展步履不停,紧紧围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财经大学的发展目标探索与跋涉,踏上发展新征程。

前瞻谋划绘蓝图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站在发展的新起点,校党委放眼长远,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发展蓝图,以创新思维谋发展,以特色思维谋出路。纵观学校八年来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前进,都离不开凝心聚力的清晰指引和统筹全局的强力引领;每一次飞跃,都是精准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结果,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一以贯之。

学校更名不久,恰逢广东省部署实施高校“创新强校工程”,建设创新型广东、打造南方教育高地。为此,学校统筹谋划,集大家智慧编制出台了《“创新强校工程”2014-2016年建设规划》《“十三五”“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等规划方案,明确管理体制机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学校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实施小组三级管理机制,保证了工程高效实施,年度考核得分在全省硕士授权高校中连续5次名列第一。

智者观澜于浮萍,明者远见于未萌。在客观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新趋势、学校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学校于2015年底出台《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5年)》,明确学校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重点。2017年初,“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聚焦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走向,提出以“申博”为突破打造高水平,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夯实应用型,以国际化、信息化为“双轮”助力学校发展,深化体制机制五项改革,狠抓高水平建设四个重点,实施应用型建设四项举措,落实条件保障六项措施。“十三五”收官之年,各项发展目标已基本完成,学校成为广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绘蓝图、定调子、找差距、明方向、下任务、立措施、建机制……科学周密的顶层设计,绘就了学校未来发展愿景和清晰的前进路线图,更明确了学校发展路径。

2016年,省委省政府作出省市共建地方本科高校的重大决策部署。学校果断出击,仅用半年时间就实现四方共建,迈出学校拓展提升的新步伐。2017年5月19日,广东省教育厅、佛山市、三水区与我校签署共建广东财经大学佛山校区协议。这是省市区校四方推进高校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是四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批示精神尤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如今,佛山校区建设成效初显,已建成国际商学院、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研究生院佛山分院、佛山现代服务业研究院,实践创业、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国际化三个办学特色日益彰显,正朝着打造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区、高水平有效服务佛山经济社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迈进。

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部署,给教育界打了一支“强心针”。在此大背景下,2018年,广东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学校成为省“冲补强”特色高校提升计划建设高校,大力推进“强特色”建设,瞄准影响内涵式特色发展的关键部位和核心环节精准施策,商法融合、实践创业、多元协同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学校积极发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优势和经、管、法学科优势,深度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历史机遇横亘眼前,把握契机乘风破浪。学校全方位对接中央、省市战略擘画,在顶层设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

建章立制把方向

欲筑室者,必先治其基。现代大学的标志之一是完善的制度体系,而一校之章程是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学校更名之初,校党委即把章程制定工作提上日程,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2015年5月,前后历经一年半,凝聚集体智慧的《广东财经大学章程》正式颁布实施。《章程》一万八千多字,明确了学校精神、办学理念、治校方略、办学特色及办学定位;明确了领导体制与决策机制、行政权力及其运行、学术权力及其运行、院部治理、民主管理与监督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作为学校“宪法”,《章程》的出台实施是我校改革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体现了广大师生员工最大价值共识,为依法治校夯实了制度基础。

八年来,学校不断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确保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适当性和有效性,为依法治校营造更好的制度环境,章程出台后,学校紧接着出台《广东财经大学学校制度管理试行规定》,对已有规章制度开展全面审查。通过“存、废、改、立”,全面清理制度600多个,废止115个,修订出台涉及党务、教学、科研、学生、人事、资产、财务、后勤、安全、对外合作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229份,为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奠定坚实基础。2015年,学校获批“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学校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结构,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修订完善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专题会议和教学院部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逐步建立起“重大决策须经师生员工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策”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统战群团和议事协调机构等组织在学校科学发展、民主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为学校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实现零的突破;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508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30项;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2项……近年来,学校科研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与学校科研管理和服务体制的改革创新密不可分。八年间,学校陆续修订出台了《广东财经大学科研奖励办法》等23个相关文件,重奖重大科研项目、加大重点平台扶持力度、将科研项目配套改为科研奖励……实现了从个人到团队、从项目到成果、从静态到动态、从管理到服务四个层面的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充分释放了人才活力,进一步激发了科研创新活力。

深化改革焕活力

从改革中挖掘动力,在创新中激发活力。八年多来,校党委科学搭架、大胆迈步,稳步推进各项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内涵建设,实施了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为学校发展注入新动力。其中,完全学分制改革、绩效分配改革、职称评审改革以及学术委员会重构尤为突出。

完全学分制改革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一项长期、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学分制改革涉及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工作和财务相关管理制度方方面面的重构,有助于学校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2016年7月,历时一年多的《广东财经大学普教本科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自主选课制、主辅修一体制、弹性学制、专业调整与退出制、学业识别与预警制、学业导师制、学分收费制等七大措施配套实施。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落地开花”,激发了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催化了乐教善学新生态。改革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老师和学业进度,学业自主选择权得到较好保障,更好地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多样化成才的需要;对课程优胜劣汰,促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倒逼教师提升能力、各展所长;专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关系逐步形成,教学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学生学习自主性明显提升,平均每学年多修读近6个学分。

事实上,这只是近年来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缩影。如今,学校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和第一次本科教育大会为契机,围绕“高水平、强特色”两大主题,全面建设“四个一流”,深入实施“七大工程”,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力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不仅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上不断升级,学校还着力健全重教学、重水平、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重点在绩效分配改革和职称评审改革上发力。在绩效分配改革方面,学校不断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打破了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现象,扩大了各单位分配自主权。占绩效工资60%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实行总额切块、动态包干,由各单位根据工作业绩自主分配,多劳多酬、优劳优酬,有效激发了基层办学活力,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释放了学校办学活力。在职称评审改革方面,2017年职称评审权下放后,学校迅速出台《职称评审办法(试行)》,建立分类评价体系,科学设置评审标准,提高教学业绩比重,并专门设立教学型高级职称、优秀人才破格条件等,进一步拓展教师发展通道,顺利完成当年年度职称评审工作。我校是截至2018年10月全省唯一一所评审权下放后完成2017年度职称评审工作的公办院校,评审工作得到省教育厅肯定。

学术委员会的重构,是学校依法治校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扩充职责权力,分设学科建设、教学指导、学术评议、学风建设四大专门委员会……学校对学术委员会的改革,健全了学术事务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确立了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最高学术权力机构的地位。2015年1月,学校新一届学术委员会诞生,在委员产生程序、委员构成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这是建校以来首次通过全体教授大会选举产生委员,选出的委员更具代表性;39名委员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了8名,其中还出现了2名40岁以下的年轻委员,体现了学校对年轻学者成长的激励和重视。该举措在强化学术治理、推进教授治学等方面进行了有力探索,为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经验。

外引内培强队伍

黄金累千,不如一贤。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资源,高校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八年多来,学校全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重金引培高水平学术领军人物和优秀中青年人才,全面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通过积极实施“优秀博士引进计划”“国内外访学研修”“五大能力提升”等工程,逐步建成一支年轻化、素质高、有活力、教育背景多元化的人才队伍。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优秀的师资队伍不仅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更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为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学校近年来频出实招。2015年始,学校以百万年薪在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南岭学者”,通过提供科研启动费、安家费和购房补贴,安排配偶工作等政策招揽高层次人才;2018年,学校举办首届优秀中青年学者论坛广纳贤才,海内外108名青年才俊齐聚广财,深入了解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师资培养提升和教学科研激励措施,最终来自清华、北大、兰卡斯特大学等知名学府的35名优秀博士签约入职。这些都是学校大力聚才引智、倾力打造人才高地、助推学校发展的缩影。

八年多来,学校先后引进和聘任珠江学者6人、南岭学者16人、海外高级人才1人,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1人,新增21人入选省部级人才项目……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引领带动了团队建设和科研发展。2016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南岭学者“杰出人才”聂普焱发表的论文入选ESI全球TOP 0.1%热点论文,实现了我校在ESI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零的突破。近几年,聂普焱发表高质量论文36篇,获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奖项3项、国家一级学会奖1项,其带领的省级创新团队也取得了亮眼成绩。

在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学校特别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对具有学术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给予重点培养。2016年,学校实施青年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以“团队建设”为抓手,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提升平台。该计划重点关注科研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遴选确定了12支首批青年科研创新团队,为每支培育团队提供6万元团队建设经费,为每支攀登团队和杰出团队各提供30万和50万绩效奖励经费,着重打造具有较强学术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团队,至今已建设28支。

学校还为教师的提升发展搭建多元平台。近年来,创建了西澳大学、马凯特大学、佩斯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4个国际化师资海外研修基地,选派151名教师赴海外研修。2019年,学校升级打造“培训、观摩、竞赛”一体化课堂教学能力提升项目,17个学院近百名教师同台竞技,1000余名教师观摩学习,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检验能力、寻找差距、谋求提升的平台。这不仅磨练了教师的教学真功,也加强了“传帮带”和团队意识,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一次勇敢探索和实践。

除了建强师资队伍,学校也注重发挥领导干部“主心骨”“领头雁”作用,不断提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执行落实的工作能力,分类开展了43700余人次参加的教育培训。2018年始,学校面向专业技术业务骨干、党政管理干部和党外代表人士开展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专题教育培训,270多名学员分类分批到浙江大学、遵义干部学院和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参加为期一周的脱产学习。无论是培训人数、覆盖面,还是内容设计、培训方式,都是史无前例,是思想大解放、观念再创新、能力再提升的一次成功尝试。

改善民生聚人心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座桥的开通,不仅牵动着广财万千师生的心,更彰显出学校改善民生的初心。2019年1月31日,学校官微报道的《历史时刻!黄埔涌桥今早正式通行!广财大连通国际会展中心》一经发布瞬间刷爆朋友圈,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纷纷点赞。北校园建成、学海中路通车、校区间客运专线开通、网上办事大厅上线、两校区宿舍教学楼空调全覆盖、校园一卡通……八年多来,学校推进、实施的民生工程数不胜数,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不断提升。

广州校区提升改造、三水校区提质扩容、共建佛山校区启动建设……在实现发展跨越的重要历史时期,学校紧扣改革发展与师生切身利益两条主线推进校园建设,“大动作”连连,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大为改善。

获得感,体现在利好师生的校园建设。近几年,广州校区北区教学楼、实验楼、研究生楼、教研办公楼、新图书馆、体育运动场相继落成并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办公、教学、运动场地紧张的压力,成为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南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其中,集“知识中心、学习中心、文化中心”于一体的新图书馆于2016年正式揭开面纱,跻身校园打卡圣地,成为学校的新地标。恢弘的气势、现代化的设施、舒适的环境、人性化的服务、高雅和谐的文化氛围,赢得师生广泛好评。

在加快建设北校园的同时,学校千方百计筹集资金1.46亿元,启动了第30、32栋学生宿舍建设。2016年8月和2017年8月,两栋宽敞明亮,配备电梯、空调、热水、网络等现代化设备的新宿舍先后竣工启用,提供了7000余床位,缓解了住宿压力。

“学校送来的‘夏日透心凉’太棒了!”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张紫欣在毕业前又赶上了一趟“末班车”。2015年,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空调安装事宜被提上学校议事日程,经过调研论证、申报计划、询价招标、线路整改、设备购置等一系列环节,分期实施,至2019 年8月,两校区宿舍、教室空调终于实现全覆盖。张紫欣说,学校近年来“福利”不断,诸如空调全覆盖、智慧校园建设、直饮水等民生工程建设,涵盖了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切感受到学校持续改善学习生活条件和校园环境的用心和力度。

如今,列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基建规划”的广州校区产教融合综合实验实训中心、北区体育综合馆、第33栋学生宿舍以及佛山三水校区体育综合馆、第三教学楼五大工程正在全力推进;佛山校区国际商学院大楼、学生宿舍(有为书院)、教师宿舍等共建项目已实现封顶。

幸福感,体现在温暖师生的校园氛围。精美的灯饰、大气简约的风格、柔软的沙发凳、便捷的移动支付……近几年,学校饭堂华丽大变身,菜品质量、就餐环境、用餐体验堪比“网红餐厅”,成为“别人家的饭堂”。2019年4月,三水校区第二饭堂“雅食园”素质拓展基地正式启用,音响、灯光、大屏幕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开放式书架上摆满了各式书籍,成为师生学习阅读、交流研讨、弹琴赏乐、以棋会友、饭后娱乐的好去处。这是学校将饭堂打造成多功能综合服务体的一次创新尝试。

归属感,体现在惠及师生的智慧校园建设。学校还创新服务,大力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建设校园网络信息点46600个、信息系统72个、网站115个,搭建移动校园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优化学校各类移动应用。新上线的网上办事大厅囊括教务、学工、宣传、保卫、后勤等八大类共72项服务业务,AI广财包括财务报销、社团招新、奖学金、学分制度等共33个知识包711个问题。缴费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校园卡充值、教务通等应用省去了师生来回奔波、排队等候的麻烦,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件件利民实事、一个个惠民工程直指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切身的问题,为师生带来看得见、摸得着、成色足的福祉。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八载风雨兼程,八载矢志笃行。校党委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戮力同心,开拓进取,通过科学谋划发展、健全体制机制、深化综合改革、加强队伍建设、实施民生工程,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开创了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千帆竞发东风劲,百舸争流奋楫先。以广东财经大学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为契机,新征程的冲锋号角即将吹响。我们相信,只要校党委掌好舵,全体师生上下一心加油干,开足马力,乘风破浪,定能不负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托!建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目标指日可待!

 
 
 
关于广东财经大学
Copyright © 2016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广东财经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