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锐意改革 开启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0-11-02   作者:系统管理员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广东商学院第五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广东财经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满怀豪情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省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实施“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我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较好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教育改革建设发展进入新阶段之际,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坚持提升内涵发展质量和水平,奋力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

 

一、2012年以来工作回顾

20121月召开的广东商学院第五次党代会,开启了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征程。八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全面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和师生员工,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较好地完成了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

(一)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持续加强

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领导班子议事决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把关定向、科学决策能力显著增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制定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持续实施“创新强校工程”,落实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提高毛入学率计划”,突出抓好更名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四方共建佛山校区、校园基本建设、化解债务等重大工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全面加强。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校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全面过硬。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引导党员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准政治方向、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思想建设为根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高质量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校党员师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建立健全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机制,重大风险有效防范化解。组织建设全面深化,坚持党管干部,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顺利完成2次中层干部换届工作;优化组织设置,严格组织生活,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考核制度和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程,发展党员10373名,打造了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一批党建品牌。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不断夯实,坚守人民立场,强化服务意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我省实施办法,规范三公经费、办公用房使用;常态化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深入整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规范召开年度民主生活会,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不断严明;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扎实履行,接受省委巡视、对照中央巡视广东反馈问题深入整改;稳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学校纪委在省委教育工委开展的2次工作评价中均获“优秀”。抓党建促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出色完成扶贫开发任务,20132015年获省扶贫办考核“优秀”等级,在新一轮扶贫工作中获年度考核“优秀”2次。

(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思政课建设,实施思政课程和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提质计划。坚持党政一把手讲思政“第一课”,持续开展“五早一晚”养成教育、素质拓展计划、“易班”网络思政建设、“第二课堂成绩单”活动、“青穗计划”,稳步推进共青团改革,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师德建设委员会,建立学术不端与学术失范查处联席会议制度,师德师风建设显著加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共青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一批优秀集体和青年。

(三)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扎实开展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迎评和整改工作,出台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系列文件,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健全本科教育教学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一主体三示范”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课堂创新,“商法融合、实践创业、多元协同”的本科人才培养特色更加彰显。2012年以来,获批232个国家级教学类项目,其中有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新增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各类项目678个;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6项;新增12支省级教学团队,新增12名省级教学名师和南粤优秀教师;获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培育立项103项;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52019全国人文社科类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第12名,广东省第1名;获评“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财大创谷”获批广州市众创空间并入选广东高校共青团“青创空间”孵化中心示范点;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在全省同等毕业生规模院校中名列前茅,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用人单位总体满意度较高。

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建强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加大研究生联合培养力度,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研究,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研究生导师增至419人;建设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5个;24篇教学案例被评为全国优秀案例;获批为教育部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研究生在《国际金融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11篇学位论文入选全国全省优秀学位论文;研究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整体就业质量较高。

(四)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持续攀升

统筹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健全学科专业建设体制机制,出台学科、团队、学科特区建设制度,修订学科奖励办法,建立专业淘汰机制,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持续攀升。2012年以来,重点学科建设成效明显,4个一级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法学3个一级学科获批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理论经济学获批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法学、工商管理为B-,应用经济学为C+,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为C-,上榜学科数量在全省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中位列第一;获批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跻身全国财经类高校第一方阵。学位授权点布局渐趋完善,2017年被确定为广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新增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五)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增强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将政治标准摆在首位,加强人才引育工作,师资队伍规模扩大、质量提升。会计学等6个学科获批设立珠江学者岗位,引进和聘任珠江学者6人;新增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入选“广东特支计划”等省部级人才项目21人;引进培养“南岭学者”16人、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1人、海外高级人才1人。教师数量增加明显、结构不断优化,专任教师从1120人增加到1600人,高级职称教师从536人增加到670人,博士学位教师从321人增加到859人。教师线上线下教学发展、学习交流机制运行良好,教学能力稳步提升。选派151名教师赴海外研修,开设双语、全英课程71门,教师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2013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完善岗位设置、分类聘任和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实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效评价,修订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深化绩效工资改革,人才队伍活力不断增强。

(六)科研社会服务不断进步

推进科研管理服务改革,激发科研活力,广泛深入开展社会服务,学术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实现零的突破,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绩效评估获优秀,入选ESI全球TOP0.1%热点论文实现零的突破。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733篇,被3大索引收录论文456篇,出版学术专著360余部;获科研项目2433项,其中国家级198项,省部级627项;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2项,新增省市级科研平台15个,新增省级科研团队7支,获科研经费2.81亿元。《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办刊质量跨越式发展,影响因子在全国财经类学报中名列前茅。与国家自然资源部南海局等上百个单位开展合作,与广州市税务局共建税务干部进修学院培训税务干部4万多人次,社会服务获得经费2.98亿元。加强校政行企协同创新,共建广东纳税服务研究中心等21个一体化平台。加强智库建设,“珠三角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等3个智库入选中国智库评价研究中心来源智库。牵头起草13部地方法规,36份咨询报告获省市主要领导批示或采纳,67位教师获聘各类决策咨询专家顾问。

(七)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

与国(境)外7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实施近60个国际化教育项目,创建4个海外研修基地,打造9个科研国际化高水平团队,多次举办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峰会、中国—拉丁美洲国家税务国际论坛等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学术论坛。成立华南地区首家德语培训考级权威机构——“广东财经大学歌德语言中心”,成为粤港澳高校联盟、“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和全国财经院校“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化产学研合作联盟成员单位,成为“《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和第二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

(八)条件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积极筹措办学经费,加强经费统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年度收入从5.52亿元增至12.69亿元,债务余额从4.81亿元减至3.23亿元。资产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资产配置不断优化,两校区全部教室和学生宿舍配备空调。集中资源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学校新增校舍面积约31万平方米,佛山校区教师宿舍、国际商学院大楼即将交付使用。2019年,黄埔涌桥建成通车,学校区位优势更加显著。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网络核心设备全面更新,学生宿舍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网上综合办事大厅投入使用,建设数字化学习课程2000多门,信息化建设成效初显。广州校区新图书馆设备设施全面升级,藏书达535万册,知识、学习、文化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后勤、安全等综合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平安校园”建设不断深化,2次获评“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

(九)内部治理水平大幅提升

出台《广东财经大学章程》,建立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体系,立改废制度776项,初步形成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修订完善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规则和院部议事规则,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学校科学领导、民主决策和依法治校能力显著提升。学术委员会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最高学术权力机构地位确立。统战团体、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等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民主管理监督机制不断健全;1人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个民主党派支部获全国先进基层组织;2019年学校获省五一劳动奖状。校友工作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广泛发动校友支持、帮助学校建设发展,其中,正心堂(国际学术报告厅)耗资约900万元,为建校以来最大额捐赠。建立完善师生申诉制度,师生权益有效保障;建立完善内控制度,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功能,实施信息公开;成立佛山校区理事会,创新管理模式,完善办学体制机制;2015年获批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同志们,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以及社会各界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团结奋进、锐意进取的结果,也是历届党政领导班子和一代代广财人辛勤付出、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广东商学院第五届党委,向全校党员和师生员工,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向历任党政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八年多的奋斗历程,我们的体会是必须做到五个“始终坚持”: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办学方向。八年多来,学校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扛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二是始终坚持服务面向,抢抓发展机遇。八年多来,学校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坚持校政行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积极争取办学资源,以开放办学思维和国际视野,为学校改革发展夯实基础。

三是始终坚持内涵发展,突出特色质量。八年多来,学校聚焦经管法等优势特色学科,狠抓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断强化以质量和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办学层次、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

四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内部治理。八年多来,学校以思想解放引领发展,以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深入推进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扩大院(部)办学自主权,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重点深化改革,内部治理结构不断优化,水平不断提升。

五是始终坚持共建共享,打造命运共同体。八年多来,学校始终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和谐进取的环境,推动全体师生员工只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为学校事业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广大师生员工校友的期待、兄弟院校的蓬勃发展势头和学校争创一流的自我追求相比,我们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一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有待提振。不少同志思想观念未能与时俱进,忧患意识、改革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存在干部视野格局不宽、改革创新不足、责任担当不够、能力水平不高的突出现象。二是重点领域改革发展有待破局。校院两级管理、异地办学模式、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科研与社会服务、绩效考核与资源配置等领域的改革不够系统到位;学科布局与特色凝练、博士学位授权资格、领军人才和学术团队、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突破等重点问题亟待解决。三是人才培养特色和创新有待加强。学分制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三大课堂整合需进一步深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教育国际化规模、水平和层次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四是党建思政工作有待加强。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有待增强,教师党支部作用发挥不够,基层组织力有待增强;思政工作创新性、实效性有待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和师德师风仍需常抓不懈,等等。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在未来工作中切实解决。

二、学校发展的新机遇、新目标、新思路

未来五年,将是我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调整期、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的持续影响期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省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深度调整经济结构,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水平,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我们必须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深刻把握学校未来发展面临的新机遇,科学确立发展新目标,精心谋划新思路,奋力谱写新篇章!

(一)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从外部环境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数字技术强势崛起,人工智能突飞猛进,带动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引领经济蓬勃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正在加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在国际上相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治理新理念和新方案,推动新型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加速形成。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不断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撑需求。我校以经管法为主干学科,商法融合、产教融合、教研融合、多元协同的办学理念先进;近几年重视发展新文科、新商科、交叉学科,学科特色和竞争力逐步形成,有利于我们服务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服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地贡献广财智慧、广财力量。

从区位地缘来看,学校应国家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而创立,身处正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前列”、努力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广州校区地处千年商都广州、毗邻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毗邻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与广州国际金融城隔江相望。佛山校区地处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的广东第三大城市佛山。国家和广东省先后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1+1+9”工作部署、“一核一带一区”、广州“四个出新出彩”等重大发展战略。学校区位地缘优势更加凸显,为学校与相关产业界开展深度产学研融合共赢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难得机遇。

从高等教育发展来看,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加速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迈进,开始成为国民的基本需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党和国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求高等教育担起“四个服务”的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广东省正在深入实施“创新强校工程”、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省市共建高校和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奋力建设南方教育高地。诸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多样化高质量特色发展新要求,有利于学校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提升办学层次,推动内涵发展,是我校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的黄金时期。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我们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宏观的思维、更奋斗的姿态,科学把握外部环境变化的新形势,积极融入国家、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更加精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对财经政法高等教育的新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特有的区位地缘优势,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充分激发全校办学活力,挖掘办学潜力,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和优势,大力提升办学层次、质量和水平,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人才和智力支撑,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发展。

(二)战略目标和建设思路

抓住新机遇谋求新发展要有新目标,这就是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这是省委省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携手港澳共同打造世界级一流湾区,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赋予我校的新使命,是我校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明确未来高层次高质量特色发展定位的必然选择:

一是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对高层次财经、法治人才的迫切需求。2019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级一流湾区,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极。纽约、洛杉矶、东京等成熟的世界级一流湾区都是所在国的经济增长极,都拥有高端财经、法治人才培养和智力服务高等教育体系的强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已提速,科技和金融双轮驱动、服务业主导的产业集群在不断壮大,现代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对熟悉经营管理和境内外市场运行法治规则的高层次人才、高端专业智库的需求大增,尤其是对投资、营销、商务和市场规则领域人才的需求增长迅猛,迫切需要高校加大财经、法治高层次精英人才的有效供给。

二是基于我校在原有办学基础上谋求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特色发展的内在需要。2013年教育部在批复我校更名广东财经大学时,要求学校“围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重点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广东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建校尤其是更名广东财经大学以来,学校已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以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国家级经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引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取得显著成效;以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贸易、粤港澳大湾区法制建设、地方金融风险防控、老龄化法治问题、审计治理与绩效审计、商贸流通为特色方向,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的科学研究在国内有了较大学术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竞争力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与审计治理研究院等一批省市级研究平台,珠三角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等3个入选中国智库评价研究中心来源智库,全国5家普通高校经济领域核心智库之一国民经济研究中心,67位被聘为省市行政决策咨询的专家顾问,不断抢占粤港澳大湾区“智”高点,发挥了突出的社会服务作用;学校的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高层次高质量特色发展迫切需要有新的更加清晰明确的整体发展定位来旗帜鲜明地引领学校事业发展。

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的基本思路是:以世界一流湾区一流高等财经法治教育为标杆,努力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体系、一流学科专业体系、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科研和社会服务体系、一流治理体系,全力培养高级财经法治精英人才,开展高质量科研和社会服务,为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端财经法治人才和智力服务支撑。

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的目标是:到2025年,要基本建成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在校生规模达3万人以上;建成紧密对接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治理创新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提升办学层次,形成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获得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前5%10%学科1个、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1个,经管法三大主干学科中至少有2个位次前移,建成1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专业;支撑广东和粤港湾大湾区现代服务业与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智力供给能力、水平跃居全省高校前茅,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重要指标同“十三五”相比实现显著增长;基本建成充满生机活力、保障学校可持续创新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基本完成校园总体规划建设任务。到2033年建校50周年时,全面建成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财经法治人才最重要的培养基地、财经法治领域学科研究的高地,学校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实现建成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的目标,必须始终把高层次高质量特色发展这一主题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学校发展的思想禁锢、体制机制障碍,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重点突破。就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最能作为的方面,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从平均配置资源、强调协调均衡发展向更加注重整合优势力量、实现关键点位重大突破发展转变。

二是坚持协同发展。将协同理念渗透到学校内涵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学科之间、院部之间、校区之间都要强化全局意识、大局观念,要从体制机制入手,推动形成更加注重组织化的整合抱团、交叉融合、协同发展态势。

三是坚持综合改革。坚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加强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整体谋划的全方位、系统性改革,通过综合改革实现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最大红利。

三、开启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建设新征程

美好的蓝图需要靠奋斗来绘就!未来五年,是我们攻坚克难,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的关键时期。全体党员干部、师生员工,要紧紧围绕这一战略目标,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奋力书写改革发展新篇章!

(一)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以立德树人为立校之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聚焦育人能力提升,践行“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全方位深化内涵建设与改革,培养更多堪当时代重任、“精商通法”的精英人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八个相统一”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各类课程育人功能,打造课程思政示范体系;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努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化“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爱国主义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筑“大思政”工作格局。加强德育、改进智育、强化体育、重视美育、补强劳育,推进“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加强对团学工作的领导,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班级、社团制度,扎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学生学术科研素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构建以生为本的第二课堂活动和课程体系,打造特色鲜明的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学生工作,划小管理单元,加强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深入开展学业帮扶、心理辅导、助学解困、就业指导等工作,提高学生工作管理服务水平。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特色创新。持续推进拔尖创新型、卓越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加强“一主体三示范”人才培养体系内涵建设。持续推进一流课程与课堂建设,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一流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实施“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改革,推动在线教学课堂革命。持续推进商法学科深度融合,构建商法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商法融合试点专业、学院和综合研究机构,全方位打造商法融合教学特色。持续推进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化,坚持“校内融合、省内共享、国内辐射、国际合作”,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鼓励教研融合,实施特色教材建设工程。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全程化,完善课程体系,扩大覆盖面,争创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持续推进协同育人多元化,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深化国际化协同培养模式改革。

健全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文化体制机制建设,引导教职员工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内化为价值追求,强化教学单位质量建设主体意识和责任。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形成完备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健全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健全教学评估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机制。

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深化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以层次提升、结构优化为目标,加强学位点建设。以提升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为抓手,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佛山校区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完善监督保障和条件支持体系,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与港澳高校开展“学分互认、学位联授”联合培养项目。推进来华留学教育,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努力提升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健全国际化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积极申办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展国际化专业和课程建设,争取实现国际认证专业突破。

推动继续教育优化提质。以稳定规模、拓展空间、提高质量为着力点,坚持多元化办学,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推进远程教育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创新型培养模式。

(二)坚持特色优先,努力建设一流学科专业体系

按照“上层次、上水平”的发展思路,制定实施学科建设规划,大力推进新文科、新商科、交叉学科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形成特色优势突出、学科高峰显现、交叉融合发展新格局。

提层次优布局强专业。对照“申博”要求,大力推进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3个一级学科凝练特色、补齐短板,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省级攀峰学科的突破。优化文、理、工、艺等各学科布局,扩大硕士点覆盖面,持续增加省级重点学科数量。精选学科建设突破口,设立学科特区,以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为抓手,增加重大成果产出。推进一流专业培育,开展“达标建设”“特色建设”“一流建设”,分层分类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广泛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

创新驱动优势重点学科建设。坚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鼓励现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实施差异化竞争,争取在区域金融风险防控、海洋经济研究、大数据环境下的财税治理等领域不断巩固并扩大领先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鼓励有潜力的学科抓住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主动对接传统优势学科,积极培育彰显广财特色的优势学科增长点;形成传统优势学科实力雄厚、特色优势学科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加强团队建设绩效导向,将经费资助与绩效评价紧密结合,形成若干引领学术前沿的创新团队。加强团队领军人才的引育,建立健全权、责、利对等的优秀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团队青年骨干的培养,大力支持、奖励学术发展潜力突出的中青年教师。

优化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统一高效的协调管理机构,落实学科建设管理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学科建设合力。完善一级学科协调机制,组建跨学院的一级学科建设管理委员会,统筹推进一级学科建设。加强学科信息库建设,建立学科建设动态调整优化机制,提升学科建设规划的前瞻性和准确性。健全学科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结果与校内资源配置、学位点动态调整的结合,促成学科发展绩效与责任机制的贯通。

(三)坚持引育结合,努力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把构建人力资源发展新机制作为突破口,抓好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注重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大力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成立教师职业道德和纪律委员会,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制定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活动。建立教师荣誉制度和表彰制度,做好教师荣誉表彰,加强优秀师德典型的宣传。完善师德“一票否决制”操作规程,发挥好导向作用。

构建人力资源发展新机制。建立健全优秀人才引育机制,探索建立人才特区,助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完善教师分类管理体系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任机制,建立教师多通道发展机制。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提升人力资源绩效水平。完善激励和保障兼顾的薪酬分配体系,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水平领军人才倍增计划,形成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顺畅的高水平领军人才选拔和支持体系。加大领军人才引育力度,积极引育“长江学者”“珠江学者”等国家级省级人才,大力引育“南岭学者”等校级人才。实施高水平学术团队竞争力攀升计划,大力推动学术团队内涵建设,积极引育国家级省级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助力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能力。实施骨干教师支持计划,重点支持优秀青年教师提升学术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强师资海外研修基地建设,完善海外访学、研修管理办法,完善国际化师资培养使用和支持机制,打造高素质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和评价体系,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完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加大建设力度,扩大博士后规模。

(四)坚持需求导向,努力打造一流科研和社会服务体系

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为导向,以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为推手,以产教融合、教研融合为着力点,以智库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

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高科研规划、管理、服务水平,创新科研和社会服务评价机制,健全导师资格与岗位聘任激励约束机制,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健全重大科研项目决策研究支撑机制,完善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转化机制,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凝聚科研力量、引导科研方向、激发科研热情,保证稳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

创新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推进重点科研平台建设,力争在国家级或省部共建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管理,围绕重点学科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设立若干校级重点科研机构,大力推进科研机构改革。鼓励学科交叉、协同创新,以出成果和出人才为导向,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与国(境)外高校共建高水平合作研究平台,打造品牌化国际学术论坛,建设多元化内部学术论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加强科研项目和成果建设。持续加强重大项目攻关,建立国家级重大项目预研制度,完善国家、教育部一般项目预申报专家辅导机制;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和关键环节管理,提高按期结项率和结项优秀率。完善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贡献,建立咨政报告、立法服务、规划制定等应用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加大对顶级学术论文和有较大影响力智库报告的奖励力度。改革专利评价机制,推进专利成果有效转化。

大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对接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好湾区影视产业学院,探索建设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学院,推动重点科研平台转型智库,提升咨政建言能力,推进港澳基本法和地方立法研究,形成服务品牌。充分利用地处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和紧邻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与战略新兴产业的深度合作。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培训机制,整合优势资源,强化校政行企合作,努力打造高端培训体系。推进省级大学科技园的申报和建设,搭建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五)坚持依法治校,努力建设一流治理体系

弘扬法治精神,科学把握现代大学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内涵,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坚持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学校章程,强化章程在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方面的基础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以制度的形式固化改革成果。完善制度制定程序,切实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完善规范性文件审查与清理机制,保证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层次合理、简洁明确、协调一致。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保障校长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完善学术权力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健全民主党派、党外人士、教工、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机制。科学构建党政群团、教学、科研、教辅和附属单位治理结构,完善校院两级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效能、激发办学活力;统筹推进佛山校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做优做强做特佛山校区,将佛山校区建成精品型、创新型校区。

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优化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强化内部控制,保证学校制度、决策执行到位。完善共建共治共享体制机制,强化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及时防范化解矛盾纠纷,建设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确保学校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完善依法治校体制机制,不断提升依法治校意识与能力,营造法治氛围,防控法律风险。完善财务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公共资源有偿使用和共享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能。完善综合保障体制机制,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优化网络服务、资源管理和网络安全体系,提升智慧治理能力;加强校园基本建设,全力推进两校区八大建设项目,提升基建规划建设管理能力;加强公共服务资源体系建设,提升实验平台、智能化图书馆、综合档案和公共卫生医疗等领域的服务能力;加强绿色校园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化节约型校园建设,提升新型后勤保障能力。完善文化育人体制机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核心,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建设敬业奉献、乐教善学、爱校荣校、和谐共进的校园文化。

同志们,面对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改革创新是我们的唯一出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我们要用足用好改革创新这个关键一招,围绕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建设要求,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下定决心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创新。我们要加强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提高统筹谋划和系统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我们要聚焦学校亟需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推进育人育才方式、学科科研发展、社会服务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治理体制机制、办学条件保障、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我们要注重上下联动,调动各方积极性,鼓励各单位主动探索新机制和新道路,充分激发基层改革创新的动力与活力。我们要加强改革创新的前瞻性,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守正创新、开拓创新,更加积极有效应对不确定因素,增强改革本领,提升创新能力。

同志们,在新起点上不断实现新突破,要打造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过硬工作作风。要不惧困难敢于突破。面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面对疫情防控的长期挑战,我们不能绕着走,更不能退着走,必须直面矛盾,越是艰险越向前,越要敢于善于在较真碰硬中闯出一条血路来。要提升能力善于作为。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专业训练和实践磨炼,不断提高适应新环境、实现新目标的能力,提高善谋善干、善作善成的能力。要求真务实狠抓落实。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是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抓落实。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把责任担当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凝聚各方力量,以更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永不懈怠,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落实。

四、以一流党建引领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建设

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关键在党。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为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保证。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之路,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增强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能力。严格执行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不断提高议事决策质量、水平和效率。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学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

(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始终突显政治建设的根本性地位,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落实好重大事项向上级党组织请示报告制度。学校党委成立巡察办,开展校内巡察,健全党委议决事项督查督办和反馈机制,做到凡是党委的决策一定要坚决执行,绝不允许打折扣、应付了事,不断强化党委的政治威信力和政治号召力,确保党对学校事业的重大部署和各项要求执行到位。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坚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持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学笃信。教育引导全校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严格落实党组织会议“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抓实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打造信息互通顺畅、集中研判及时、协同应对迅速的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转化为学校干事创业的生动实践。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打造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修订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办法,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注重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统筹谋划党外干部选拔培养使用。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积极探索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分类管理和职员制管理。按照岗位性质、能力要求、干部级别和不同类别,分层分类培训干部,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健全干部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干部撑腰鼓劲。加强干部考核工作制度体系建设,常态化从严监督干部,形成激励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规范基层党组织设置,配齐配强班子,严格落实二级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优化党支部设置,大力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现全覆盖。坚持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两学一做”“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不断提高组织生活质量。严把党员入口关,加大在高知群体、优秀学生、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中发展党员力度。健全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机制。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培育优秀项目,打造党建品牌。抓实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加强党校建设。

(六)加强作风和纪律建设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始终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纠正“四风”不止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强化服务意识,规范内部管理,推动流程再造,切实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协调机制,形成监督合力。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纪委监督责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紧盯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部门的日常监督。实事求是运用“四种形态”,依规依纪依法行使职权。加大执纪力度,严肃执纪问责,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扎实开展纪律教育,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七)加强统战群团离退休工作

加强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民主党派、统战团体的组织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外人士在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做好民族团结、港澳台侨工作。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属性。加强工会工作,注重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和民主监督作用。深化共青团改革,把广大青年紧密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肩负起党交给共青团的光荣使命。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会的作用,健全民声民意收集反馈、处理督办工作机制,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统筹解决师生关注问题、增进师生民生福祉。做好离退休和关工委工作,关心离退休教职工生活,发挥老同志在促进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校友工作与学校建设发展良性互动,形成互促共赢格局。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各位代表、同志们,早日建成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是省委、省政府的殷殷嘱托,是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心愿。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坚强领导下,高举旗帜,把准航向,齐心协力,改革创新,朝着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宏伟目标砥砺奋进,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广东财经大学
Copyright © 2016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广东财经大学 版权所有